C15:先行者!
越大的船掉头越困难,调头的过程更容易被盲动和惯性所裹挟。从后往前看,所有在迷雾中探出路来的创举也就那么回事。但在绝境中把身心疲惫的人群带出生命禁区并重新振作起来,绝对是伟大的壮举!
虽然我们今天的科技也可以莅临月球,但依然对加加林和阿姆斯特朗充满敬意,对开创航天事业的两大先驱——苏联和美国表达感激。因为他们当年是从零到一的摸索,我们是沿着已经探索出来的指引进行有章可循的积累。那些在无人区中画出地图的人永远是值得尊重的先驱者。
作为一个严重落后于现代工业文明的传统农业社会如何完成自己的社会基础结构的升级?要怎么做才能修复并升级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老建筑,并在这个过程中不能让它坍塌,还要把所有的木制结构全部换成钢筋混凝土结构,保持原有建筑风格的同时又能增加现代生活所需的功能和配套设施?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至今还在探索,也是这一百年来整个社会最核心的主题!
孙中山是第一个探路的先驱。事实证明他对中国社会现实状况的认识深度及前瞻性远超过他同时代的所有人!孙中山是一位医学博士,他的哥哥是一个拥有超过2000头牛的农场主。即便是放在当下社会,也是生活优渥,有钱有有地位的精英人士。然而,他放弃了这一切去过刀口舔血的生活,去追求一个虚无缥缈的社会改造的宏大目标。
孙中山发现只要原有社会结构不变,一切细枝末节的改良都无济于事。起决定作用的是结构的关键支点,所以,他主张重新搭建新的社会结构。要求对社会基础结构进行升级的人,绝不只是停留在社会权力的重塑上,也包括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彻底重塑,但所有的重塑又必须在原有的地基上!
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中涉及的国民经济的规划与社会权力结构的重塑是相辅相成的。这也是为什么他在1922年拥有两广这个根据地之后非要坚持北伐建立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政府的缘故。为此他不惜与自己的得力干将和亲密战友陈炯明彻底决裂——因为他极力反对陈炯明联省自治的主张,也非常清楚20世纪不是18世纪,中国也不是当时的英属北美殖民地:18世纪的北美十三块殖民地远离当时的主流世界,而且当地人不受任何历史惯性的裹挟。但20世纪的中国已经处于列强虎视眈眈的包围中,数千年的农业传统社会,任何方面的惯性所形成的裹挟力都大的惊人!必须存在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体系才能统一调动整个社会的资源去对抗那种惯性的裹挟和内外交困的威胁。在整个中国社会的基础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只有保障自身的独立自主,才能让社会基础结构的全面升级不偏离其初衷。
升级的目标是要在保障房子不坍塌且不改变房子风格的前提下完成内部结构的重构,使其增加能够提供现代化生活所需的功能和配套。如果房子改造升级之后就不属于你了,这个升级有意义么?中国社会自进入农耕时代开始就始终维系着一种大一统的格局。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只有这样的体系才能调度足够多的人员和资源来抵御住外部的生存威胁。否则,就会被各个击破。在社会基础结构全面升级的过程中所要面对的内外威胁,需要能够有序调集更多的人和资源才能应对。孙中山在劝说陈炯明的时候试图让他明白:如果全国都处于混了状态,广东就算暂时治理的不错,也终究会陷入混乱。就如同一个村子里大家都没有粮,就你家里囤积了粮食,你想关起门来过安稳的小日子,可能吗?那些被军阀控制的其它省份,走投无路的时候肯定什么都愿意卖给列强换取支持,如此一来,社会基础结构升级和抵御内外威胁所能调动的资源就只有两广。如果列强控制了其它所有省份的资源和人力,两广终究是抵挡不住的!然而,陈炯明受制于当时流行观念的局限性,也受制于自身利益的局限性,终究不愿意支持北伐,从此分道扬镳。
地盘和本钱
刘备三顾茅庐去见27岁高卧隆中的诸葛孔明,诸葛亮侃侃而谈,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刘备醍醐灌顶,如沐春风。但他实在没有本钱,只好熬一碗浓浓的鸡汤试图让孔明喝下。孔明何许人也,当场挑破:别光喝酒,也吃点菜呀!您大半辈子都在唱高调,但一事无成,匡扶汉室,您得先去弄块底盘呀!
孙中山最后的遗嘱有这么一段话:“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社会基础结构的改造升级可不像王朝更迭那样简单,这种系统性的改造既漫长又曲折,何况还处于列强环视的大争之世!
在世人的记忆中,孙中山除了名声在外,在军阀割据的乱世中一直没啥实力。这与早期的刘备真的很像。刘备半身漂泊,到处寄人篱下,与当世豪杰和各路军阀都勾勾搭搭,但又始终怀揣理想一身傲骨。直到他遇到自己生命中的那个男人,拿下荆州这个根据地,才开启他毕生追求的事业。然而,就在事业稍有起色的时候,又不得不撒手人寰,留下无尽的期待和遗憾。从追求事业的人生轨迹来说,孙中山还真的有点像刘备。
袁世凯称帝失败后暴毙,北洋内乱不止,不断城头变幻大王旗。孙中山则不遗余力的在南方组织护法运动。按照诸葛亮隆中对中的说法,不管你有什么主张,当下最主要的是要能弄块立足的地盘,弄不到地盘,举什么旗帜都没用!从1917年开始,孙中山用自己的智慧和谋略,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在1921剿灭了盘踞两广的旧军阀,把两广弄成了自己的本钱。这个操作的过程让人忍不住击节赞叹!如果你深入史料就会发现孙中山绝对不是那种只会喊口号的书生,而是手腕非常老道,身段非常灵活的政治家!
1917年,北洋政府发生府院之争。北洋海军将领支持黎元洪,黎元洪本不属于北洋系,获得海军支持,胆子就大了起来。在是否参与一战的问题与段祺瑞相持不下,并一怒之下就把段祺瑞撤了。徐州的张勋带辫子军进京搞了个复辟闹剧,段祺瑞组织讨逆军把张勋打跑之后,支持黎元洪的海军将领害怕秋后算账,带着军舰直接南下。在上海的孙中山瞅准机会乘机拉拢,以护法的名义让对方跟自己一起讨伐段祺瑞。他用声望在上海把护法的大旗举了起来,但缺乏人马。两广军阀和云贵军阀看到有利可图,则响应护法运动,想借用孙中山的护法大旗去讨伐北洋政府乘机扩大自己的地盘。于是,他们邀请孙中山去广州,并试图按照实力选出与北洋政府分庭抗礼的领导者。本来他们搞个形式认为胜券在握,结果孙中山抵达广州之后公开邀请国会议员南下广州,这些南下的国会议员慕名而来自然会选举孙中山成为大元帅。如此一来,占据两广的军阀陆荣廷成算计不成反被算计了:孙中山打着护法的旗帜在两广的地盘上招兵买马,陆荣廷非常不爽,甚至私下让人袭击招兵人员。孙中山一边安抚一边招募了4000多人。当时北洋政府任命的广东省负责人被陆荣廷逼迫辞职,孙中山乘机收编了他手下5000人,并将这支军队命名为援闽粤军,派自己的心腹陈炯明统领,任命蒋介石为上校作战处主任,许崇智为参谋长。然后避开两广的陆荣廷,一路向西打下福建23个县。从此孙中山拥有了第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他从打下的地盘上收集钱粮,将人马扩编到2万人,让陈炯明率第一军驻漳州;许崇智率第二军驻龙岩。在北洋海军将领被暗杀的时候,迅速派人接管了他手下的十艘军舰,这其中的一艘永丰舰就是日后的”中山舰“。1918年孙中山与陆荣廷决裂,陆荣廷联合南方各路军阀要求改组军政府。1918年5月4日,裹挟着议员通过法案把孙中山架空,孙中山被迫辞去海陆军大元帅之职离开广州,跑到打下的福建23县的地盘,通知陈炯明、邓铿和蒋介石等心腹,告知他们准备武力夺取两广。1919年10月,北洋的直系军阀与皖系军阀内讧,直系军阀联合了两广的陆荣廷去围攻皖系段祺瑞。孙中山立刻抓住机会与敌人段祺瑞和解,并要求对方提供50万银元军费和600万发子弹和相关武器。并告诉段祺瑞,自己驻扎在靠近两广的福建石龙的2万多军队和海军舰队可以协助攻击陆荣廷。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1920年8月,孙中山拿到段祺瑞的物资后,命令陈炯明、邓铿、许崇智和蒋介石挥军西进,攻入两广。10月份势如破竹攻入广州,统一广东全省。11月孙中山回到广州恢复军政府,继而召开非常国会,选举自己为非常大总统,总揽一切权力,并让非常国会授权西征广西,经过三个月激战,孙中山彻底拥有了两广之地外加闽西23个县。从此以后,孙中山开始拥有了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地盘和军队,他踌躇满志的打算以此为基地开启统一全国的北伐!
分道扬镳
当孙中山在广州用各种灵活的手段通过招募和收编组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支武装的时候,他把这支叫”援闽粤军“的唯一部队交给了自己的心腹爱将陈炯明。陈炯明也不负他的期望,打下了闽西23县的地盘。无论扩编整训部队,还是统帅这支部队打垮盘踞在两广的旧军阀陆荣廷,彻底控制两广。陈炯明都是孙中山武装力量的实际控制人,也是孙中山极度信赖的心腹。虽然后世的教科书上把陈炯明描绘成一个与北洋武夫类似的旧军阀,事实上,陈炯明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开明的旧知识分子。他也是广东人,比较早的接触到了西方的社会思想,他早年追随孙中山是因为他也认为应该以现代化的方式去改造自己的家乡。只不过孙中山提出的解决方案更加的系统和全面,所以他把孙中山当作一面旗帜和一位导师去追随。这是他开明的一面,为什么说又是旧知识份子呢?因为他的诸多行为又恪守传统知识分子的惯性,这是新旧交替时期那一代读书人普遍性的特征。更加准确的说,他开明的西式思想不过是旧知识分子内心追求的一种装饰。为什么这么说呢?
1922年初,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打赢了“第一次直奉战争”之后控制了北洋政府,两人指责当时的总统徐世昌是“非法总统”并逼迫他辞职。曹锟、吴佩孚指责徐世昌为“非法总统”的理据是:徐世昌这个总统,不是由第一届国会选举出来的。同年4月,曹锟宣布:恢复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一时很得民心,史称:“法统重光”。
广州存在另一个与北洋分庭抗礼的“护法军政府”,孙中山当时称 “非常大总统”是因为选举孙中山为总统的广州国会议员不足法定人数,是在“非常时期”所采取的“非常举措”。孙的护法大旗是要恢复从袁世凯称帝时就被废除了的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结果北洋军阀来了一招釜底抽薪,真的恢复了!于是,社会各界冒出不小的声音:孙中山也应该立即辞职下野、使国家恢复和平。这些民间呼吁者,有胡适,有蔡元培,还有其他的一些社会知名人士。这些社会知名人士和知识分子是这样认为的:法统重光了,国家开始尊重约法、恢复共和了,为什么还要打内战呢?现在看来这很天真,但这种天真是当时开明的旧知识份子的典型代表,也是一种社会潮流,包括陈炯明也不例外。孙中山没有理会这一批知识分子的呼吁,他看得更远,准备武力北伐真正的统一全国,所以拒绝下野,结果全国哗然,追随者中像陈炯明一样的开明旧知识份子都对自己的领袖产生了不满。
1922年,陈炯明对孙中山说:我们之所以一直闹革命、试图武力颠覆北洋政府,无非是因为北洋军阀废掉了《临时约法》、蹂躏了共和。既然《临时约法》已经恢复,彼此各守疆界,搞好两广省内的治理,不必继续大动干戈,以至民生凋敝。陈炯明主张仿照美国各州自治的制度,最后和平统一,这个主张史称“联省自治”。孙中山不同意陈炯明的主张,他坚持认为:必须武力北伐,彻底打倒北洋政府,夺取政权。所以,孙中山坚持以两广的兵员物力去北伐,最终建立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政府,强行在桂林建立北伐基地。陈炯明虽然不同意但也只是态度消极并未阻止。两人之间真正决裂是因为一个身份极为特殊的人物的死亡,这个人就是陈炯明最为信任的粤军参谋长邓铿,他也是粤军中鉴定支持孙中山北伐主张的关键人物,并负责筹划粮草。就在他结束了外派工作,回到广州之时,在车站遭到了暗杀。他的死讯震惊上下,陈炯明和孙中山二人都将对方认定为这件事的幕后黑手,原本已经十分紧张的关系更加岌岌可危。最后陈炯明被孙中山被褫夺官职免去一切实权,回到惠州老家隐居。然而,在陈炯明隐退后不久,其麾下的粤系将领们与他在专注本省治理反对北伐的理念和利益上高度一致,甚至密谋将孙中山从非常大总统的位置上赶下来。1922年6月14日,陈炯明的心腹叶举带着他的部下们发表通电,呼吁孙中山辞职下野。孙中山不予理会。于是叶举一伙决定先发制人,1922年6月16日凌晨3点钟,在陈炯明部下熊略派人事先通报孙中山的情况下,叶举带兵包围了孙中山在观音山的总统府并进行了炮击,叶举等人炮轰的总统府时只有一小股卫士在内坚守,孙中山早已撤离。熊略等人为什么要提前通报孙中山呢?因为两广自治派仅是为了驱逐孙中山并停止北伐,并不想加害他。就如同蜀汉的李严作为本地人的代表反对诸葛亮用一州之力反复北伐一样。而且陈炯明一直是孙中山的铁杆追随者,此刻理念不同,目标各异,但不想把事做绝。事后陈炯明被看作背后的主使并被昔日的战友当作叛徒,这样的结果印证了他事发前对叶举的告诫:一旦粤军叛孙,天下之恶皆归于吾!他从此在革命阵营和以后的教科书中成为了千夫所指的败类!孙中山提前化装为一个医生成功转移到停泊在珠江上的中山舰,依靠白鹅潭英法租界作短暂停留后离粤赴沪。叶举等孙走后在广州的街头贴出《安民告示》:“国会恢复,护法告终,请孙下野,表示大公,粤军将领,一致赞同,诸色人等,安业无恐”。
大元帅在永丰舰上泪落珠江,失去了北伐的根据地。他更加坚定必须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府,同时也发现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先建立一个严密的组织并统一思想,以超越同时代开明旧知识分子脑中的观念和超过这个群体规模的蓝图来引领目标,并通过一种高于个人威望和情感羁绊的方式来组织革命力量。于是,他像走投无路的刘备一样,在绝境中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的那个男人,并决定全面接受苏俄的思想、军事、经济、政治和组织方面的援助,对内重新解释纲领揽括基数更大的社会阶层,对外打出“反帝”旗号与英美日等势力决裂——这个决定开启了新副本,也在随后的实践中,为后来的成功者训练出一批优秀的人才并摸索出一条动员、组织和改造整个社会基础的道路!
观念先行
在漫长的王朝更迭的历史进程中,存在着一个被大家忽略的前提。那就是所有人都不约而同的认可一套唯一的叙述框架。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让所有人都浑然不觉:不管是庙堂高官,还是贩夫走卒,都在各种形式的教化下认可一种唯一的天命观念。君主上承天命统御万民,卿大夫各司其职,譬如北晨,众星拱卫。这种天命和秩序观念是所有人天生就认可的叙事框架,千百年来,变换的只是位置上的人。大家只对占据位置的人有异议,但对整套体系是认可的,也会本能的认为它是唯一模型和叙事方式。
正因为如此,当天下分崩离析的时候,稍微有点野心的英雄人物都在逐鹿中原追求承接天命的机会。按照古典时代争夺天下的剧本,1922年孙中山通过灵活的策略和老道的手段占据两广及闽西的地盘,拥有了听命于自己且战斗力强悍的军队,还搞到了银元和武器,甚至还有了与北洋分庭抗礼的法统和名号,接下来就是逐一剪灭群雄,一统华夏的剧本了。此时孙中山开创的局面,搁在古代就等于朱元璋打下了江南,并在应天府称帝,名正言顺以王者之师举兵北伐去统一天下的节奏!你能想象徐达或者常遇春会因为与朱元璋在治理天下的理念上有分歧就兵变么?这在古人看来不仅不可想象,也完全不可思议!因为在所有人的脑子里都预先就存在一个高度统一的观念:天下终究会走向一统,至于是你家主公还是我家主公就看天命了!只要徐达不认为自己才是承接天命的那个人,他就没有任何理由反叛朱元璋,而且他的部下也不会听他的。既然天命有归,作为头号大将,他脑子里能够想到的就是:辅佐具有天命的朱元璋一统天下,建功立业,封荫妻子,青史留名。而且他的部下也是这么想的!
孙中山一辈子都在调整自己,也一辈子都坚定不移的抱着自己升级并重塑社会基础结构的理想抱负。在他的《建国方略》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对国民大脑中观念的改造。他试图在国民的大脑中普遍性的构建起一套根植于中国土壤中的现代化观念体系。他对革命的理解逐渐向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靠拢。他早年的观念与陈炯明是相同的,否则陈炯明也不会追随他,而且他们都广东人,兼有旧知识分子的思维和心理惯性和接触了西方理念社会精英的开明性。陈炯明的观念和主张在当时具有代表性,尤其是在刚接触西方的知识分子群体中尤其如此——这种观念观念不仅暗自契合乡土势力的利益诉求,还能从大洋彼岸的现实中找到契合西式观念的例证,而且人家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从而不管是在面子上还是在里子上都契合这个群体的诉求。
孙中山越到晚年越变得“传统”,譬如说,他主张建立中央集权的政府,甚至建立国有体系的企业和银行。事实上,后面国民政府在取得天下之后也真的是按照这个路数去做。别说蒋介石是这样做得,就是再后来者也依然是这个路数。因为整个脆弱的农业社会在开启工业化进程的初级阶段,确实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调度机构来统筹并维持住整体得秩序。而要保障这一点就必须要形成一种能一竿子捅到底的社会控制力——它依赖于组织严密的统治机器,高度统一的观念体系,以及手中始终有把米的垂直经济体系!
旧军阀打打杀杀是为了争夺眼前的权力和地盘。孙中山找到了解决的办法,而且玩的很成功——他几乎是用空手套白狼的方式在短短的四年内就获得两广之地和能够用于北伐的兵马钱粮。但陈炯明所代表的那个群体,包括呼吁他下台的那些社会知名知识分子们,争的是定义是非对错的权力!陈炯明并不是想取孙中山而代之,他所代表的势力本身就是从主张革新社会的阵营中分化出来的,但他们对社会结构重塑的方式和抵达的路径提出了不同的方案。当孙中山不管是从观念还是从群体上都与他们搅合在一起的时候,这种分化式的背叛就不可避免。只有在更高的一个维度,从社会基础结构升级的叙事框架,社会革新的力量源泉,以及实施者的组织方式等各方面都能形成碾压之势的时候,才能彻底避免这种分化的破坏性。后来的胜利者,确实在叙事框架、观念指引、组织度、力量基础和筹资方式等方方面面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也不是天生的,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缘故。所以,先行者才是那样的值得尊重!
后记
在生命体进行生存竞争的过程中,总是会不断的创造出新的概念体系,并在更高的维度上占据着引导人群和判断是非的制高点。这个特征不管是在技术标准上还是在贸易规则上,甚至是在思想观念上都呈现出一脉相承的威力。
自由、民主、平等,这些投射了人类美好诉求的词汇,天然就对普通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对于普通人来说,万事顺意是奢望,生活中更多的是一步一槛,举步艰难,苦楚、无力且压抑。正因为如此,这些词就天然的拥有吸引力,特别的契合内心的各种诉求。这就如同一个女生看到比自己条件好一大截,能满足自己各种需要的男生,第一反应往往就是:这个人跟我挺合适的!你不能因此而指责她们不切实际,这就是人性,也是人之常情。如果害怕这些投射了人类美好诉求的词汇会把人带偏就彻底的否定,反而会适得其反,这等于把自己置于这些词汇所勾勒出的美好状态的对立面。从而就无形之中把自己描绘成了压制别人追求美好状态的障碍。正确的做法不是去彻底否定,而是给出一种新的解释方式和抵达路径。也就是说,首先在观念上跟提出这套东西的人搅合在一起,然后给出新的抵达路径,从而达到分化的效果。如此一来,就不再是文明与野蛮之争,而是把话语权之争变成了谁才是真文明、真民主、真先进、真自由、真平等!
就如同这次全球干旱导致水位下降,中国有个地方水干涸之后露出了600年前的佛像,德国有个地方干涸之后露出了纳粹的战舰,而美国有个地方河水干涸之后露出一堆人骨。按照传统的话语权之争的套路,应该这样组织语言:只有等河水褪去之后,才能看清楚文明的样子!
研习《结构学》,加入觉悟社:所有付费、被封和不公开内容都在,每天25块,还能挣回来,下注标的获取需满足条件及时查看更新。公众号发消息:觉悟社